close

1  

《論語 ‧ 鄉黨第十》

廄焚,子退朝,曰:「傷人乎?」不問馬。

這句話有三種解釋:

1. 孔子的馬房失火了,孔子退朝後問:"有沒有傷到人啊! 而沒有去問馬的傷亡.

   因為春秋時代馬是非常珍貴的東西,而守馬房的僕役是比較低下的職位

   這說明了孔子以人為本不分貴賤,所以只問人而不問馬

 

2廄焚,子退朝,曰:「傷人乎?」,」,問馬。

 孔子的馬房失火了,孔子退朝後問:"有沒有傷到人啊! 這人回答說: 沒有

 然後孔子再問馬的情況!

因為古代沒有標點符號,所以有人就提出這裡的"不"字是通"否"

而且是某人回答孔子的話.

 

 

3. 廄焚,子退朝,曰:「傷人乎?」後問馬。( 李敖觀點 )

   孔子的馬房失火了,孔子退朝後問:"有沒有傷到人啊! 然後再去問馬的傷亡.

   這種解釋的觀點是,在古代"不"字與"後"字有時是相通

   如:松柏歲寒而後凋,這裡的"後"字就通"不"字,因為松柏不會凋謝

   所以解釋成"松柏是寒冷冬天裡最後凋謝的"是不通的.

   所以這句"後"字通"不"字

   如:昔禹會諸侯於塗山,防風氏後至,便行大戮

   當初大禹召集諸侯於塗山開會,防風氏遲到,所以大禹就殺了防風氏

   只是晚到了一點點,就被砍頭,這大禹會不會太殘暴了

   所以這裡的"後"字應該通"不"字,所以應該是:

   當初大禹召集諸侯於塗山開會,防風氏不到,所以大禹就殺了防風氏

   這麼重要的集會你不到,你抗命我當然要砍你的頭

 

古典讀久了,覺得思考很重要,不是這本書翻譯什麼,我就照單全收

對於這句我的思考是:論語是兩千多年前的東西,而且是由孔子的弟子依記憶撰寫而成

難免會出錯,或有遺落,更何況古代沒有標點符號,怎麼斷句更是一大學問

蘇軾在嘲子由裡寫道:誰知聖人意,不在古書中

用文字是很難表達出聖人完整的思想,更何況論語還是由孔子弟子撰成的

所以我覺得古文沒有絕對的權威,沒有誰絕對是對的

就看你要去支持誰的論點.

譬如說: 現在我們會說:"這人很機車"

如果這句話沒有留下註解,那幾百幾千年後,後人去考證

可能會有幾個論點:

1.機車在當時是一種跑得很快的交通工具,那麼它可能會翻譯成:這個人跑得很快

2.機車在當時是很廉價很平民化的交通工具,那麼它可能會翻成 這個人沒架子很親民

3.機車在當時是一些小屁孩在飆車用的,那麼它可能會翻成:這個人囂張

所以讀古典就是思考後再看你支持哪個論點!

在這句話,我是比較支持第三點李敖的論點.

因為馬廄失火,孔子問人又問馬這才是孔子仁民愛物的精神!

 

 

 

 

 

5

靜夜思--李白

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
舉頭望明月,低頭思故鄉。

以前讀到解釋都為:

那映照在床前的明亮月光, 看起來好像是地上結了一層霜

舉起頭來看著明月,因而低頭沉思而想起故鄉

 

小時候只會背,直到現在才開始會思考並質疑

床通常都在臥室,那在臥室裡怎能看得到天上的明月?

所以詩裡的"床"字, 一定不是睡覺的那個床

從李白的長干行裡更能得到印證: "郎騎竹馬來,遶床弄青梅"。

怎麼會繞著臥室裡的床玩呢?

通常床的某一面都是靠牆的,那你要怎麼繞呢?

 

所以這個床字又分成兩派:

1. 床指的是井欄,井垣又叫井床

所以靜夜思是李白走到庭院裡,看到井床前的明月光

因為在戶外,所以才能看見明月.

而長干行裡的小孩繞著井床玩,那就說得通了.

 

2.床指的是胡床,胡床就是我們現在坐的椅子的前身

因為在東漢時由西域傳入,所以又叫胡床

原本是像摺凳般沒有扶手與靠背,後經不斷改良才成為我們現在坐的椅子

所以床前明月光,是李白在庭院裡坐著胡床,看著月亮想起了故鄉.

 

這裡的論點,靜夜思我比較支持胡床

長干行裡,我比較支持井床.

 

 

 

4  

楓橋夜泊 唐· 張繼

 

 

月落烏啼霜滿天,江楓漁火對愁眠。

姑蘇城外寒山寺,夜半鐘聲到客船。

 

讀到這首詩,我的質疑是半夜的寺廟怎麼會敲鐘

還有日落是指傍晚快接近夜晚的時候

所以月落應該是接近天亮的時候,張繼怎麼會寫夜半

所以我就亂想一通,於是有了自己的觀點(自爽一下)

有些詩人寫詩為了押韻,讀音或美化常常會變字

所以烏啼就是雞啼--天快亮了,所以雞啼.

時節由夏季進入秋季時,早上的天亮會比較晚

所以寺廟一早敲鐘做早課時天色還未亮,

再加上張繼睡不好或失眠( 愁眠),所以就以為是半夜

 

所以我的翻譯是:

月亮逐漸落下,雞也鳴了,四處一片結霜的景象

江邊的楓樹,漁船上的燈火對著因憂愁而睡不好的我

姑蘇城外的寒山寺,夜半裡的敲鐘聲

聲聲傳送到我住宿的客船上

 

最近有一位嘉義的國中退休老師也提出一個有趣的論點

以下文字擷取自聯合新聞網

 

李清運在校慶專刊提出「楓橋夜泊」新的注解。

他說,「烏啼」不是烏鴉的啼叫,指的是蘇州(舊名「姑蘇」)城外郊山「烏啼山」;

「江楓」不是江邊的楓樹,是蘇州城郊運河上的兩座橋「江村橋」與「楓橋」。

 另「漁火」不是漁船的媒油燈,是運河上的許多商船;

「愁眠」不是作者憂愁科舉考試失敗睡不著,是指姑蘇城西的「愁眠山」;

「夜半鐘聲」並非半夜時從寒山寺傳來的鐘聲,而是整首詩的月落與夜半相呼應,

寺廟和尚凌晨四點開始誦經敲鐘。

 李清運十年前退休後到蘇州旅遊,參觀唐朝詩人張繼名詩「楓橋夜泊」寫到的寒山寺,

當時聽當地導遊解說加上自已的研判,認為傳統教學對「楓橋夜泊」有很多誤解。

 他提到,「月落烏啼」傳統解釋和現實不對,絕大多數的鳥兒不會在夜晚鳴叫,

「江楓漁火」的傳統注解也不對,運河上主要是商船,不是漁船。

 


這論點也蠻有趣的,所以讀古典就是要思考

大家一起動動腦也蠻有趣的!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輪轉位移 的頭像
    輪轉位移

    胎哥比的部落格

    輪轉位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